欢迎光临飨农文旅集团网站!热线电话:19903402225
 企业邮箱
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有哪些应对策略?
来源: | 作者:飨农文旅 | 发布时间: 2023-12-08 | 173 次浏览 | 分享到:

导语


最近几年,作为承载着个体与社会对“更好的教育”的探索期待与育人目标的研学旅行热度不断攀升,正成为文旅教育市场的亮点和热潮。在市场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研学旅行也因“预约难”“品质低”“服务差”等问题频频登上热搜,整体暴露出三对“高低”矛盾,亟待我们在“研学大热”的当下回归理性、回归初心,重新思考研学旅行的意义和发展策略。


 


1


我国发展研学旅行的重大意义


第一,研学旅行是推进教育改革,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研学旅行的纲要性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实现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形下,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积极探索培育创新型的时代新人,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研学旅行通过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走进自然与社会、丰富眼界与阅历、收获知识与成长,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第二,研学旅行是促进文旅融合,涵养旅游新业态的有益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研学旅行是研学者以提升综合素养为目的,前往研学场所,开展集研究性学习、实践性教育、文化性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活动。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教育活动与旅游体验合二为一的文旅新业态,其自身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莘莘学子在旅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享受文化的熏陶。


当下,我国旅游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研学旅行使传统旅游的教育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进一步延伸。作为“教育+旅游”的全新旅游业态,研学旅行是以“文”塑魂,以“旅”为媒,助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第三,研学旅行是开发个人心智,提升全民素养的有效手段。


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可谓是对古代游学的传承与创新,是以“研”为基础、“学”为目的、“游”为载体的行走的课堂。在研学堂课中,通过旅行这一具身体验教育方式,让研学者深入感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成长密码,达到播下科学种子、培养批判精神、提升个人心智的目的。研学旅行是研学生成长的乐园、求知的课堂以及寻求完满人生的新天地。因此,随着全生命周期研学和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普及,研学旅行正助力提升全民素质和科学素养。



2


我国研学旅行出现的主要矛盾


一是研学市场高需求与低供给之间的矛盾。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暑期旅游市场监测报告》显示,今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达18.39亿人次。随着旅游市场的复苏,研学旅行成为家长和孩子们的热门选择。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30倍,7月环比5、6月增长280%,研学游市场一片红火。


但是与需求量的快速增长相比,研学旅行的供给侧显得严重滞后。由于校园限流导致暑期“名校游”变成“校名游”的现象频发;部分营地的接待设施不足、住宿拥挤等;热门的研学场馆“预约难、抢票难、排队难”的三难问题更成暑期研学常态。可见,当前研学市场的供需极不平衡。




二是研学产品高期望与低质量之间的矛盾。


当前,研学产品被市场和用户寄予厚望,市场希望用富有教育属性的旅游产品吸引用户;用户期待付出更多的花费来获取更多的学识和人生体验。


研学旅行用户调研数据显示,85.87%受访者自己想去研学、61.71%想让子女参加研学;单次报名研学产品的价格在1000元至6000元。人们乐见研学旅行的蓬勃发展,心中理想的研学旅行是一个双赢的产品。


然而,今夏令研学者乘兴而行,败兴而归的研学产品不在少数。许多高价深度研学产品,却沦落为“到此一游”的走马观花。甚至部分研学旅行团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更遑论知识性和体验度。没有优质的内容生产与专业的品质把控,就靠层层外包或者花式“讲故事”包装来凑,乏善可陈的效果可想而知,喜笑颜开的双赢局面也沦为天方夜谭。




三是研学市场高要求与低门槛之间的矛盾。


研学市场爆炸式增长,吸引着拥有资质资源的旅行社抢先“下海”,也引诱手握生源的教培机构、留学中介、育儿自媒体等纷纷试水,争相在教育与旅游交叠的这片蓝海抢占先机。2022年每月新增研学相关企业达111家,尤以湖南、江苏、山东三地最为集中。


伴随多元市场主体而来的,是定价随意、安全难保、资质不全等研学乱象频出。研学旅行事关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和下一代的未来,其对市场执行主体及从业人员有着教育行业和旅游行业的双重高要求,注定了其不能成为一个降低门槛,监管缺位的行业。



3


我国研学旅行发展对策


针对研学旅行的三大矛盾,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加强改善。




(一)高位谋划,提质增量,优化研学资源供给。


当前,我国研学旅行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2022年研学突破600万人次。随着全生命周期研学旅行观念的进一步普及,中国研学客群将持续增加。因此,优化研学资源供给乃当务之急。


一方面要做好增量,盘活存量。针对热点研学景区和研学基地,实施延时增量,采取专题专时措施,提高研学资源的供给量,做好增量。如南京博物院专门为儿童打造了“偶遇童年”和“欢聚童年”两个研学专展。针对大中城市周边,则要深挖资源的研学价值,盘活闲置资源,并升级改造研学设施,植入研学业态,盘活存量。


另一方面要高位谋划,打造国家研学营地。营地教育已成为很多国家的重要教育形式,营地是研学旅行的核心承载空间,也是极具吸引力的研学旅行目的地。


从营地建设的数量和学生的渗透率来看,我国的营地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主要研学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需要高位谋划,建设一批由国家主办、承载国家意志、以涵养少年儿童文化自信、增强国民科学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为导向的国家营地,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自由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充实内容,突显价值,提升研学产品质量。


研学旅行兼具研究性学习、实践性教育和文化性体验的核心内涵,这一内涵决定了研学市场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研学产品质量的题中之义。


一是要运用教育心理规律提升教育价值。优质的研学产品应对教育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在发展理念上重视文化和教育目的,成为提升国民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研学产品的设计应积极转变过于强调旅游导向的思维,强化研学旅行的教育目的。聘请既懂教育又懂旅游的专业人才进行规划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研学旅行产品中。同时,应结合不同研学客群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深挖文化内涵,做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解读,阐释好传统文化的新意蕴与新内涵,找到文化研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二是要善用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最近,文化和旅游部专门发布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积极助力沉浸式文旅新业态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旅游”的前沿阵地,研学旅行是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的重要应用场景。研学产品应该突破“走马观花”的研学旅行形式,结合研学者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特点,将人工智能、虚拟体验等现代科技融入研学新场景,推出研学旅行新产品,引导研学生以沉浸体验和主动式参与的方式收获知识。


例如,长沙橘子洲头就以毛泽东同志等峥嵘青年的求学经历为题材推出了国内首个红色五感多维沉浸式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构建了沉浸式的互动研学场景,让研学者在行走的体验式场景中,成为故事的参与者。


三是要巧用书本知识关联研学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的“余韵”和“变奏”,要求研学内容与书本知识相互映衬,奏出和谐的素质教育交响曲。


研学内容必须与学段教授内容相适应、相匹配,与学业知识的讲授和特定阶段的育人目标相适应。


研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实际需求,注重实践和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研学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同时,研学的内容还要兼具实用性,学生通过对文化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探究和切身体验,得到个人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并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得到有效应用。



(三)部门联动,规范标准,健全研学市场管理。


优化研学市场监管对护航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既可以保障研学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因此,明确监管主体,规范研学游市场秩序,引导其健康发展、回归其教育本义,防止其被异化,也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


首先,要明确主体责任,深化部门联动。虽然我国研学旅行的对象涉及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各个年龄阶段,但当下最核心的研学群体还是中小学生,其研学旅行实施的过程涉及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和旅游、安全等多个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明确研学实施的监管主体并落实主体责任,研学旅行关乎国之大计,特别是要明确教育部门与文旅部门的职责和界限,是做好研学旅行市场监管工作的前提。


其次,要高位制定标准,加强市场引导。根据我国研学旅行发展实际与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做法,在国家层面制定详细的行业标准和管理细则,设定研学旅行的导师标准、课程标准、收费标准以及流程标准等,对研学旅行进行规范化管理。


例如,研学旅行指导师虽然已作为新职业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但对于其需要接受何种培训、具备那些素养、如何取得资质及提高社会认可度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探讨。


最后,要重视实施质量,加强后效评估。面对迅猛增长的市场需求,研学过程质量控制和研学效果测评显得尤为重要。应探索由主管部门指导下的第三方评估方式,对研学实施单位进行后效评估,加强研学服务质量监控。


同时,参照文旅市场执法监督方式,由主管部门牵头形成联合执法监查,对研学过程中资质、价格、内容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管理。通过各方协同共进,全面促进研学活动真正体现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长远价值。(作者:郑群明、郑文婷,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研学旅行研究院、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文章来源:河南省研学旅行教育协会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免责声明: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图文归版权方所有,我方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