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脱贫攻坚之后是乡村振兴,有五年过渡期。乡村振兴包括“五个振兴”,就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中,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属于经济学范畴,必须导入“经营”概念。经营就是要策划、谋划、规划、计划,就是既要讲社会效益,又必须讲经济效益,并且主要讲盈利和收益。经营比管理更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比治理更具有趋利性和市场性,经营之道的核心是实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要研究消费心理、市场需求、世界变革、商业模式、业态走向、文化创新、金融支持等问题。
乡村振兴的经营之道,就是要全面贯彻“五个振兴”要求,把“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大项目,把乡村当企业,按照工业理念办农业,进行系统策划、谋划、规划、计划,研究“乡村振兴”的产业、产品、市场、营销、收益,要让农业标准化、市场化,农村美景化、艺术化,农民股民化、职业化,从而使乡镇村落更美,农民收入更高。经营的核心是资源变资本,让资本充分流通,在流通中实现增殖。 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微观主体,乡村的全面振兴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个村庄的振兴。当然不是每个村庄都要振兴,有些村庄在未来可能要消亡或者被其他村庄兼并。未来村庄的发展方向可能有几种出路:城乡融合类村庄、集聚发展类村庄、特色发展类村庄、乡村旅游类村庄、文化保护类村庄。村庄的振兴,要靠建设,更要靠经营。仅有村庄的规模化建设没有村庄的良好经营,村庄一时建起来了,表面上很好看、很壮观,但不会持续、不会长久。建设和经营是支撑村庄振兴的两个轮子、密不可分,必须像抓村庄建设一样抓村庄经营,做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必须深刻领悟“经营村庄”的奥秘,才能使之越来越火红!
一是因为村庄具有巨大的资源和价值,如果不去经营或不善于经营,这些资源和价值不会自动变成财富或者已有的价值也会丧失。村庄的价值是多元的、多重的、客观的,只不过不同时期村庄价值的显现不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的村庄只是农产品生产、农民居住和生活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是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康养价值、民宿价值等多元价值。如果只站在农村内部或者城乡分割的角度看待村庄价值,可能仅是农产品生产和农民居住和生活价值,但如果站在城乡开放、城乡融合的角度看待村庄,其价值不可估量。村庄巨大的价值不会主动显露出来,不会自然的变成财富,必须要搞好经营、巧妙经营、善于经营,才能使潜在的价值显化,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变为不断滚滚而来的财富。 二是有的村庄发展已经到了这一“经营”阶段。近年来政府对村庄尤其是贫困村庄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和经营性、公共性基础设施,如果只建设、不经营,只投入、不收益,就会导致巨大浪费,村庄已有的建设和发展成果也难以巩固。有的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已经进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考虑如何让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村民都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如何实现村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三是村庄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村庄建设的同质化、缺乏造血功能、缺乏产业植入和专业化运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靠村庄经营的作用。 经营村庄,就是以“村”为基本单元,以乡村发展、社会进步、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以整合资源要素为核心,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村庄空间和村庄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土地、山水、森林、河流、草原等)与人力作用资本(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相关延利资本(如村庄道路、桥梁、人名地名冠名权、广告设置使用权)等进行重组营运,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对村庄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以实现村庄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1.经营村庄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把村庄沉睡的资源唤醒,就是赚钱,提升百姓的收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当然不要为了只赚钱,就损害村庄的生态、损害村庄的文化、损害村庄的历史,损害村庄的长远利益,破坏村庄的耕地。 2.经营村庄的对象是什么?经营土地、经营资源、经营生态、经营资产、经营文化、经营山水、经营空间等,也就是村庄一切有价值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都可以拿来经营,通过有效的经营,使村庄已有的资源资产增值,没有的资源资产“无中生有”的产生。如村民的住房可以改造成民宿;农用地可以改造成大地景观、大地公园;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用来建设农商文旅融合新形态等。 3.经营村庄由谁来干?单家独户的农民来经营村庄是不行的,必然是各行其是,低端重复,无序竞争。要认识到,“1+1>2”的聚合效应在村庄经营上最能体现、必须体现,要组织起来由村集体来干。但现实的状况是,许多村集体经济组织都还没有,许多基层党组织书记的素质和能力有限,并且村基层党组织还是政治组织,村党支部书记首先要完成的是政治任务。必须抓紧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赋予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地位,选好用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即使有健全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但靠村集体的力量来搞好村庄的高质量经营也是很难的。要引进专业化经营者、经营团队来开发村庄、经营村庄,并给予股份、给予激励,才有可能高水平、高效益。通过面向社会招引运营商,将村落资源与专业的运营团队开展合作,让专业的人来经营村庄,实现乡村与市场的结合,将村庄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美丽村庄化身美丽经济。 4.经营村庄的路径在哪里?核心就是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入、资产变财富。资源变资产主要是要对资源进行评估。资产变收入、变财富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化才能实现。这就需要各个村庄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文化特点等,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从村庄形态的角度选择路径,有的可以走生态康养的路径,有的可以走特色产业的路径,有的可以农旅融合的路径,有的可以走农商融合路子;有的可以走民宿风情的路径等等;从主体类型的角度选择路径,有的可以采取以村集体、合作社为主的路径,有的可以采取村集体与社会资本联合经营路径,有的可以采取以社会资本为主的经营路径。我们认为,总的看来,经营村庄的路径可能是“村集体+社会资本+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是方向。 村庄实现五大转变:由田园村庄变公园村庄;由种养村庄变农商文旅村庄;由农房村庄变客房村庄;由封闭村庄变开放村庄;由普通村庄变品牌村庄。 5.经营村庄的手段是什么?经营村庄根本是要靠市场化手段,这样才经得住市场的检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些由政府大量整合项目集中投入、人为树立的村庄,表面看起来把村庄打造得很壮观、很漂亮,但没有持续的生命力,如果没有政府后续持续的投入和补助,即使是建立的设施设备维护都很难。政府对村庄经营要引导,但不要包办。 在市场化运营模式中,政府、运营商、投资商、村集体、村民、专家等各就各位,找到自身的“角色定位”。 政府部门是“跑龙套”,改变过去从规划设计、项目施工、村庄整洁等“大包大揽”的做法,改为承担引导和规范职能。 乡村运营商是主角,承担参与村庄发展规划、项目投资、招商投资、产品开发、旅游营销、日常运营、综合管理等职能,并扮演“第二村委会”角色,参与村庄发展议事会议。 投资商是配角,按照村庄发展主题和风格开展项目投资,只对自己投资的项目负责。 村委会是股东,代表村集体与运营商签订合同,以集体资产入股。村委会在运营工作业务上不干涉不参与经营管理,主要协助并保障运营商在村落顺利开展运营工作。 村民是主人,作为农民可出售农产品获益,作为投资者可投身乡村民宿等获益,作为劳动者可在家门口就业。 专家是师爷,定期对运营商进行指导和交流,为运营商提出对策建议。 6.经营村庄的动力在哪里?就在于村集体的动力、村民的动力、社会资本的动力。如何形成动力呢?就是把各方的利益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捆绑在一起;就是各方都要投资,都要入股,有的以土地入股,有的以资源入股,有的以资金入股,有的以资产入股。通过股份就把各方的利益联结起来,兼顾村集体、农民、外来资本和经营者的利益。 一是坚持原则:1.党建引领振兴原则、2.城乡融合发展原则、3.土地属性不变原则(耕地红线)、4.农民长期增收原则、5.市场导引产业原则(供给测结构性改革、提供好产品)、6.生态稳定优化原则、7.进出强度递增原则(单位面积投入产出递增)、8.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二是推进几大转变:1.废地变宝地(荒山变金山)、2.封闭变开放,3.资源变资本、4.村庄变景区、5.农房变客房、6.人力变人才、7.手机变农具、8.农民变股民。(核心是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在流动中增殖)。 对于村庄而言,实现五大转变:由田园村庄变公园村庄;由种养村庄变农商文旅村庄;由农房村庄变客房村庄;由封闭村庄变开放村庄;由普通村庄变品牌村庄; 三是触发产生效应:1.裂变增殖效应(产业)、2.磁场吸引效应(资本)、3.灯塔导向效应(人才)、4.名星爆发效应(媒体放大、李子柒等)、5.都市牵动效应(靠成都)、6.能人带动效应(乡土人才)、7.文化塑造效应(农耕、传统),8.迭代修复效应(把结果作为原因输入,不断循环校正,形成正反馈)。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渐深入,我们认识到应该有这样的转变:从重点抓一个县、一个镇到更加重视一个基层的村庄;从重点抓投入,抓基础建设,抓风貌整治,到更加重视抓管理,抓运营,抓市场机制的培植构建。我们镇村的基层干部,每一个村的村民,如何认识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视角,有怎样的文化自信,有怎样的责任担当?我们要有高维度、多视角的科学的资源观、市场观和社会观,去创造性地认识你所在的乡村是“中国第一村”“世界唯一村”,去创造性地实现你所在村庄的价值。 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因乡村振兴改革而闻名,原名是集凤大队,1965年因在兴修水利、改土改田活动中成为一面旗帜,改名战旗村,后来凭借敲响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而闻名。已经形成“战旗波浪”“战旗方式”“战旗做法”,值得学习借鉴,总结深化。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盘活农村资产是关键。“三农”最大资产是土地,确权后应该入市,流动才能增殖。战旗村案例:
走出五条盘活资源的路子。
(1)土地租赁。从最早期的妈妈农庄到2018年的满江红豆瓣博物馆,既免去承担投资风险,又引入社会资本进村搞开发,一举两得。
(2)土地挂牌入市。2015年郫都区被确定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县,战旗村将13.4亩集体用地以700多万价格成交,敲响四川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
(3)土地作价入股。随着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交流,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迈开步子,以出地作价入股,年底双方按股分红。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就是这一模式的成果。
(4)村集体自主开发。从构思设计到招商运营再到完工开街,全由村集体负责,2018年开市的乡村十八坊是村集体交出的第一份答卷。酿酒、榨油、制作布鞋等战旗传统手工艺重归市场,“十八般武艺”的文旅综合体一度成为郫都网红打卡地。去年,村集体又将村民闲置的猪圈、柴房、鸡鸭舍、烂水沟等区域利用改造,让“后房”变“前脸”,打造出一个新消费场景,吸引四川各地美食汇聚入驻。
(5)“村民+集体+资本”三方合作求共赢。吕家院子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村集体利用资源较好的农家林盘,吸引社会资本在林盘内注入火锅、烧烤、民宿等休闲旅游业态。以为代表的成都林盘经济被盘活起来,村民收租金,村集体收取营业额的3%作为管理服务费,真正实现三方共赢。参与方式的不断深入,战旗村的主动性一步步加强,从“门外汉”变成身“尖子生”,从单纯租赁到合作联营再到全盘一肩挑,村集体不断成熟自信起来。
一是基层组织有力。“两委”班子思想解放,担当作为,基层堡垒作用突出,战斗有力,敢于善于创新,大胆推进农村土地权改革,放手使用能人。 二是借鉴先进经验。战旗村过去是一个纯农业的村庄,面对薄弱的集体经济和有限的人均收入,为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两委”班子先后到全国多个先进村庄学习考察,借鉴成功经验和方式。抓住土地经营权改革机遇,盘活集体资产,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农业。 三是创新经营理念。像经营家庭一样去经营村庄,带来巨大变化。“打工经济:转为”创业经济”。创新土地经营,增减挂钩,将土地集中经营,以资源换资本,让农民变股民,增加稳定收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做优传统产品。互联网、平台经济,“买全川、卖全球”。 四是发展乡村旅游。经过多年年奋斗,战旗村成了四川的“明星村”,不仅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还成功创建国家AAAA景区。把文创与旅游结合,这个面积仅2.1平方公里的小村庄成为文旅明村。 五是引进社会资本。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招商引资,企业、人才、技术、项目、资金涌入,东北饺子来了。 六是发挥带动作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周边村庄发展。产生示范、辐射、牵引效应。周边支持、配合。 乡村振兴,涉及多个方面,是典型的系统工程。但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就此发表了多次重要指示。他要求,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从产业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文化——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生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 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要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 基础设施——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城乡融合——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 乡村治理——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浙江省15年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农村环境整治,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标准可以有高有低。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